1 _& ~1 `2 Z" }9 v. u. j肿瘤耐药的机制很复杂,但我是从微生物抗生素耐药方面的机制来简单化肿瘤耐药的现象。! H$ t3 |' D; x( Y4 t) v+ R
S--代表敏感的肿瘤细胞& K5 l! S( I* N- F# [- r
A--代表靶向不敏感的肿瘤细胞 ! T5 z* ?, H$ v$ ]" ]2 a靶向治疗初期,假如90-100%以上都为S,0-10%为A时,疗效显著; # V, D. L6 ^+ f4 T6 s2 M治疗过程中,产生了A,随着治疗的继续,S被打压、杀灭,A的比例逐渐上升; / _3 V4 e) D7 U可以简单理解为,在靶向的选择性压力下,产生了A和/或增加了A的比例,S的比例不断降低。6 y0 u) J% I8 k2 Q/ G* }
随着治疗的继续,当A和S天平不再倾向于S,而倾向于A时,耐药表现出来了。 ' e" F, t. U U+ e + `- T8 u6 }8 l. M2 X9 O/ T那么我们停靶向,当A和S共存于肿瘤中时,A和S竞争生长,亦或互相拮抗,有生长优势的细胞类型必然占上峰。6 }. y9 J+ y5 z0 ?$ \9 W
如S占上峰,S的比例会不断升高,当再次用靶向,体现为有效; (憨叔、余老等) 6 ~1 |' g9 ]6 ]" k3 [4 k如A占上峰,S的比例继续被稀释,当再次用靶向,体现仍为耐药。 (相信也有一部分人。甚至靶向不耐药就停了后,再用无效的也有)3 a# q+ X/ W7 L& D( v& b
! U( q4 {( R8 ^2 G& l e当反复用靶向药时,这种循环可能在不断重复。" U9 p9 u& K. u- _' }
2 A: e" }3 y, f% p4 t* Y t3 E
肿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就有拮抗现象出现,称之为接触抑制。实际肿瘤的耐药与基因再突变、靶向用药的靶点蛋白表达改变(靶位蛋白表达量下调、靶位突变后与药物结合能力下降)、肿瘤细胞外排靶向药去细胞外能力提高等等有关。( P! m2 A+ D) _& Z
1 I( {( l' m7 Y4 m" h. `5 u但我觉得从以上的假设容易理解肿瘤的反复耐药现象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