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服务: 与癌共舞小助手
  • 微信号: yagw_help22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你所了解的抗癌知识竟然不如小学生?

[复制链接]
29056 0 小曲 发表于 2020-7-21 17:39:38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微信图片_20200721173601.jpg
作者:许柯

你还在为了罹患癌症的亲人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找寻抗癌知识吗?你还因为苦苦追寻却无法探究出癌症治疗的方法吗?如果告诉你你所做的这一切努力连一个小学生都不如你会怎么想呢?

近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网上掀起了巨大的风浪,按理说这种科技比赛一般人是不会过多的关注的,尤其还是针对青少年的,其中的项目估计多数都像“过家家”般幼稚,那为什么这次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引起了如此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呢?这都要归功于一个特别的研究项目——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如此“高大上”的题目,一般人读一遍恐怕都不能理解题目的意义。然而就是这个高深难懂的课题却出自于一个叫做陈灵石的六年级小学生。难道说一个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研究生?难道说一个小学生对于癌症领域的研究超越了论坛里中日探寻的坛友甚至相关专业的专家?

微信图片_20200721173625.jpg

图片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有个定律叫做“一万小时定律”,指的是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花费10000个小时的时间来学习、了解这个领域的知识。也就是说,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时间,那么这位“天才少年”是不是超越常人十倍的能力,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知识量呢?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个出自于六年级小学生之手的抗癌研究吧,看看是不是“后浪”们地时代真的到来了。

研究目的

简单理解项目的研究内容就是在先前研究(陈同学导师曾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中发现了在一般情况下细胞会由于缺氧而凋亡,但C10orf67这一基因却能增加细胞在低氧环境中的耐受能力,也因此可以减少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凋亡率。

由于人体内的肿瘤生存环境也是一种类似低氧的环境,肿瘤细胞能在低氧环境中生存可能是由于C10orf67的作用。因此作者通过敲除患结直肠癌的小鼠体内的C10orf67基因,观察肿瘤细胞的增殖、扩散情况来判定敲除C10orf67基因是否能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研究内容

陈同学首先通过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模型、临床样本分析等方法对C10orf67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C10orf67基因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这一结果印证了之前猜测的内容,肿瘤细胞在人体内的低氧环境下生存离不开C10orf67基因的帮助。

微信图片_20200721173651.jpg
图片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在验证之前的猜想后陈同学通过基因敲除的技术进一步构建出了C10orf67低表达的细胞系。

微信图片_20200721173711.jpg
图片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在构建了C10orf67低表达的细胞系后,陈同学对C10orf67 在直肠癌细胞中的功能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结果显示,C10orf67低表达的直肠癌细胞的增殖确实得到了抑制,同时,降低了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微信图片_20200721173737.jpg

微信图片_20200721173741.jpg
图片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结果讨论

该实验表明敲低C10orf67表达对于肿瘤的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还能起到降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问题,确确实实是一个对癌症治疗有突出贡献的研究成果,甚至是为癌症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基因敲除的方式,不仅可将结直肠癌的基因去除,其他癌种也是一样的,该研究能成为一种广谱的癌症治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成功地达到癌症治疗的作用,之后在更多试验的验证下,很有可能成为惠及所有癌症患者的治疗方式。

然而回到事情本身上来看,一个一开始连“基因”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六年级学生,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不仅熟知了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的相关知识,还完全掌握了RT-PCR、Western Blot等多项实验操作。要知道小编大学四年所学的生物医药知识都没有这位陈同学掌握的全面,不禁令人感叹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呀!

微信图片_20200721173817.png
陈同学实验记录
图片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如果该实验真的是由陈同学独立完成,其水平已经远超相关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可以直接保送博士了。

然而诸如此类的“硕博士毕业论文”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已屡见不鲜,可以看到在获奖名单中的研究项目无不为祖国的自然科学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如果这些孩子们都能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他们的研究,我国定将在科技上取得重大突破,成为科技大国。

微信图片_20200721173845.jpg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
图片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可倘若这些研究都不是这些青少年们自己完成的,我们又该向谁来问责呢?是参加比赛的学生还是他们的父母老师?是科技创新大赛的举办方还是抄袭、剽窃他人称研究成果横行的学术圈?这种变了味的科技创新大赛满足了谁,又伤害了谁呢?

可能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为了孩子高考能加分,为了孩子毕业后能出国,家长们可谓是想尽一切办法,但一味的揠苗助长,将本不该不属于这些孩子的东西强行灌输给他们,硬塞给他们,他们真的能如愿地茁壮成长吗?最后伤害的又何止是这些孩子呢?那些失去了公平竞争机会的学生该找谁倾诉呢?整个学术圈的风气会不会因为这些“学二代”们而更加恶劣呢?为什么癌症治疗的前沿报道里几乎很少能看到中国学者的文章?可能我们缺的从来都不是好的研究课题、好的研究环境,而是对科学的敬畏,对癌症患者的认真负责之情。

后续发展

事件不断发酵后,陈同学的父亲抵不住舆论的压力,站出来承认了自己越俎代庖的代写行为。

微信图片_20200721173910.jpg
陈勇彬承认自己“过度参与”儿子陈灵石的比赛项目
图片来源:科学网

但是从道歉内容的字里行间里都透露出一股不真诚与敷衍,从“亲自实验操作”“过度参与”等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出,陈灵石一家对于此事并没有愧疚之情,只有好事败露的遗憾与怨恨。可能在这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眼中,我们都只是傻子,事情的真相却在无形中打了这些“聪明人”的脸。

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却不以为意的态度;陈灵石事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样的事件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就像前面提到的,对于科研的敬畏和对于所研究课题服务人群的尊重在这些蔑视规则,扰乱秩序的人的眼中早已荡然无存。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回复
  • 转播
  • 评分
  • 分享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微信公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